我们的科技如此多分

不问生死,游梦一生

最近又折腾起了Ubuntu系统,想看看日常使用上跟Deepin的区别,哪个更加适合中国宝宝呢?本水文持续更新。
PS:除了fcitx5输入法已经弄好,LinuxMint的情况跟Ubuntu差不多

对比项目 Ubuntu 22.04 LTS Deepin 20.9
系统安装(虚拟机) 方便 方便
应用市场 几乎没法用 完胜
外观 还行 漂亮
输入法 困难需要安装fcitx5 自带中文输入法并安装简单
浏览器 Firefox Chromium内核自带浏览器
QQ(deb) 完美(官网下载)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飞书(deb) 完美(官网下载)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搜狗输入法(deb) 极难安装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Edge(deb) 完美(官网下载)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Chrome(deb) 完美(官网下载)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WPS(deb) 有字体等问题(官网下载) 完美(官方商店下载)
微信(wine) 一般(星火商店) 一般(官方商店下载)
星火商店(deb) 完美(有Ubuntu应用) 一般
EasyConnect(deb) 需要手动加库 要下载特定版本

EasyConnect在Ubuntu 22.04 LTS中安装方法

安装包:http://download.sangfor.com.cn/download/product/sslvpn/pkg/linux_767/EasyConnect_x64_7_6_7_3.deb

但是安装完后,发现EasyConnect无法在Ubuntu 22.04 LTS中运行起来
PS:Deepin 20.9同样这个版本才能用,但是是能直接运行起来的,不需要解决依赖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在文件下载的目录进行安装
sudo apt install -y /home/brian/下载/EasyConnect_x64_7_6_7_3.deb
# 去到/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目录
cd /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 在/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目录下运行./EasyConnect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EasyConnect
Gtk-Message: 10:32:21.218: Failed to load module "canberra-gtk-module"
段错误 (核心已转储)
# 发现如上错误
继续在/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目录执行ldd EasyConnect | grep pango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ldd EasyConnect | grep pango
libpangocairo-1.0.so.0 => /lib/x86_64-linux-gnu/libpangocairo-1.0.so.0 (0x00007f46a4d8c000)
libpango-1.0.so.0 => /lib/x86_64-linux-gnu/libpango-1.0.so.0 (0x00007f46a2fc0000)
libpangoft2-1.0.so.0 => /lib/x86_64-linux-gnu/libpangoft2-1.0.so.0 (0x00007f46a1c44000)
# 发现缺少以上三个依赖

网上的大神指出,这些依赖都是Ubuntu18才有的,新版都被删除了。

下载相关依赖(百度网盘)
链接: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an.baidu.com/s/1MkSfq1M5AAWwNk-QH9MH-Q
密码: uwan
如果大神的链接失效了,可以Email给本渣:113191814@qq.com,我备份了这三个包
有大神说在https://pkgs.org/下载也行,但是我找不到

下载到这三个deb包

  • libpango-1.0-0_1.42.4-7_amd64.deb
  • libpangocairo-1.0-0_1.42.4-7_amd64.deb
  • libpangoft2-1.0-0_1.42.4-7_amd64.deb

把这三个包解压出来成为三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面都有一个data.tar.xz,再继续解压出来成为data文件夹

在文件夹路径data/usr/lib/x86_64-linux-gnu/里面的两个文件lib*开头的文件,都要复制到/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的安装目录里面里面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1.png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2.png

1
2
3
4
5
6
7
# 记得要在root权限下操作
brian@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sudo su
[sudo] brian 的密码: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cp /home/brian/下载/libpangoft2-1.0-0_1.42.4-7_amd64/data/usr/lib/x86_64-linux-gnu/lib* .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cp /home/brian/下载/libpangocairo-1.0-0_1.42.4-7_amd64/data/usr/lib/x86_64-linux-gnu/lib* .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cp /home/brian/下载/libpango-1.0-0_1.42.4-7_amd64/data/usr/lib/x86_64-linux-gnu/lib* .
root@brian-ubuntu:/usr/share/sangfor/EasyConnect#

再尝试运行EasyConnect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星火商店

在国内使用Ubuntu桌面版,非常推荐第一时间下载星火商店,里面的应用会标记是否支持Ubuntu的。

国产系统不少都是基于Ubuntu的魔改

现在非常流行的Deepin(深度)、UOS(统信)、Kylin(麒麟)等系统都是基于Ubuntu的魔改系统,基本Ubuntu上能用的软件,在这些“国产”系统上都是能用,但是反过来就不行了。如果你只是想学一下用国产桌面系统,Deepin(深度)或OpenKylin(开源麒麟),本渣觉得是首选,因为免费。如果是想学习真正的服务器Linux系统技术,建议还是选择Ubuntu这样比较流行的发行版。

安装搜狗输入法Next仅支持DeepinV23

安装方法和地址
https://bbs.deepin.org/post/274902

下载下来这堆文件,在所有在的文件夹启动一个终端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安装过程
如果已经有安装过搜狗输入法,要先删除

1
2
sudo apt purge *sougou*
sudo apt purge *sogou*

再执行sudo dpkg -i ./*.deb来安装

如果遇到依赖问题,可以尝试执行sudo apt --fix-broken install来修复

然后再执行一次sudo dpkg -i ./*.deb来安装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然后重新电脑,在设置里面添加搜狗next输入法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测试成功添加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Deepin V23 升级问题解决思路

如果你在更新DeepinV23的时候也出现升级失败。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解决方法1 - 命令更新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dist-upgrade大概率可以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2 - 修复依赖

如果遇到依赖的问题,如:

1
2
3
4
5
您也许需要运行“apt --fix-broken install”来修正上面的错误。
下列软件包有未满足的依赖关系:
deepin-desktop-environment-extras : 依赖: 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 但是它还没有被安装
libdde-shell : 依赖: dde-tray-loader 但是它还没有被安装
E: 有未能满足的依赖关系。请尝试不指明软件包的名字来运行“apt --fix-broken install”(也可以指定一个解决办法)。

解决尝试:

1
2
# 尝试修复依赖
apt --fix-broken install

但是有出现依赖无法修复的情况,如:

1
2
3
4
5
6
7
8
9
准备解压 .../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  ...
正在解压 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 (6.0.9) ...
dpkg: 处理归档 /var/cache/apt/archives/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 (--unpack)时出错:
正试图覆盖 /usr/lib/dde-dock/plugins/lib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so,它同时被包含于软件包 deepin-screen-recorder 6.0.5
准备解压 .../dde-shell_0.0.40_amd64.deb ...
正在解压 dde-shell:amd64 (0.0.40) 并覆盖 (0.0.35) ...
在处理时有错误发生:
/var/cache/apt/archives/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
E: Sub-process /usr/bin/dpkg returned an error code (1)

这是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安装失败了。但是已经帮我们下载到/var/cache/apt/archives/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了

1
2
# 尝试这样强制安装
sudo dpkg -i --force-overwrite /var/cache/apt/archives/deepin-screen-recorder-plugin_6.0.9_amd64.deb
1
2
3
4
# 再次尝试修复依赖
apt --fix-broken install
# 这次成功了,就接着再次运行下面语句来尝试升级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dist-upgrade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这样升级报了错误,应该是有的东西升级失败了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但是系统更新显示是升级完成的,先不管了,也算是升级完成了。

Ubuntu对比Deepin日常系统使用-03.png

更新250212

图片
图片
对比23年,24年的登记结婚人数又再次下降了20%。离婚也下降了27%。
最近看得最多的段子是:只要丈夫失业超过半年,离婚风险就高达80%;而只是妻子失业,哪怕失业一辈子,离婚风险反而降低不少。正如,如果是男方买的房子,结婚后女方住进去,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女方买的房子,结婚后男方住进去,就是吃软饭。社会道德一般会谴责的。
还有一组数据,但是没有官方出处。就是男女的上大学比例是37:63,同样到大城市务工的男女比例也是4:6。这就是在大城市的婚恋市场,总是女多男少的原因。如果按照一般女性都要找比自己出色的男性来计算,假设只有一半的男性比女性优秀,就会出现3个女性争1个男性的情况,这就更加拉低了结婚率。

什么是消费(主义)升级

今年越来越多的热搜都是围绕消费主义做的文章,广告和媒体在不断宣传消费升级而消费者在不断刷新消费降级下限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究竟消费升级,究竟升了什么呢?本渣认为有两方面。

(1)升级了在看得见的地方,譬如省内旅游的升级到周边游;再升级去到西北、西南、东北体验;接着是出国游;甚至太空游、南极游。或者是出外吃饭本来是简单下馆子,变成日本菜、意大利菜,饭店吃装修,酒店吃珍馐。或许有的人仅仅是为了炫富,但是确实带动了不少消费支出,很多人确实是见识了不少新的消费形式,也去体验了不少消费活动。

(2)还升级在看不见的地方,譬如食品安全更加严格了,生产食品的企业、餐饮业的成本更高了,消费者会觉得以前1块钱买3个馒头,现在要3块钱买一个馒头了。这都是成本层次增加累积的消费升级,美其名曰消费者再追求高质量的食品和商品。或者是科技的投入,手机、家电的技术更加高级先进了,消费者需要为这些研发投入埋单,尽管可能是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产品功能。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

而本渣认为真正的消费升级,应该是用同样的代价,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应该是比以前更好才对。譬如手机,20年前,本渣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花900元能买到一台低端的功能机摩托罗拉C300,而今天同样是花900元(算上通胀当成1500元好了),能买到一台红米Note12Pro的智能手机了。这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消费升级,而不是只剩下高消费的选择了,更不应该是一个馒头涨价10倍了,还大谈这是群众应该承担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的时代代价。

为什么会有消费降级

而反观在10多年消费升级大行其道之后,最近消费降级反而越发流行起来。注意,本渣用的是“流行”两个字。而不是真正的消费降级,因为基本上消费降级是不可能的,因为沉默成本已经投入了,总是要想尽办法收回来的,没有能回收回来的肯定是有人“牺牲”了,更重要的是由奢入俭难。但是事实确实是发生了,就好像另一句流行的话(现象):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好像很多人更加偏向消费更加便宜、实用的商品了。这真是消费降级吗?本渣认为不是,而是愿意消费升级的人已经都消费够了,也就是这已经由增量的升级消费市场,变成存量消费持平,甚至是降级消费市场了。而更多可能只是因为终于有人看到穷人的需求,听见穷人的声音了。别忘记,我们还有6亿人的月平均收入不足一千元,95%的人月工资不到1W。我们的人均GDP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尽管本渣不认同用GDP来评价国家发展水平,这是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但是确实从中也有能起到扮猪吃老虎的作用。

就好像,买得起房子的人都买完了,如果没有更多的杠杆性政策,根本无法再刺激房地产消费。因为资产性收益导致了只有买得起的人才会继续买,买不起的人永远都买不起。即你已经有一套房了,再抵押贷款买房是可能的,但是你本来就买不起,在炒房、房产普遍升值的导向下,你只会继续永远都买不起房,除非是买的是鹤岗、恒太威尼斯水城这样的房子。资产收益毕竟凭借市场估价来判断的未来收益,一天不变现,一天都不能确认收益。市道好的时候你听见的全是卖房赚大钱,市道不好的时候你听见的全是房子跌了多少。但是所谓的机会成本,会因为资产的累积而变得更加容易得到入门门槛。很简单的例子,有房产的人更加容易申请到国外的非工作签证,这些机会,越“富有”的人得到的越多。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某教授做了一个测试,让班上所有的同学往教台旁的垃圾桶里扔纸球,坐在前排的成功率更高。得到的结论是:越接近权力中心的人机会越大。这就是贫富差距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有钱人有多聪明,多有能力,而是穷人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战胜概率,确实看到有人成功白手起家,但是绝大部分人的机会(胜率)永远比不上许家、王家、杨家。

本渣当然不只是想水一篇这么没有思考深度的水文啦。而是从以上的现象来看消费主义和消费者的博弈。首先,我们要先入为主的认为,资本只想我们不断的消费,从而诞生了消费主义,但是资本又不断要求的降低成本,特别是人力这种可变性很高的成本,能裁员就裁员,能用机器人代替就用机器人代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如24年初这场全球游戏产业的大裁员,因为AI的创意岗位替代;因为好游戏以前要数百人团队创造,现在只要几十人、几个人、甚至1个人都能完成;因为游戏市场已经饱和了,好游戏太多了,玩家玩不过来了。而这样的矛盾本身只需要用两个经济学常识稍微代入一下,消费者为什么要痛打消费主义,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发展阶段的理解就会非常简单清晰了。

两个经济学理论

一、再生产需要有新生产资料的再投入。
二、可压榨的剩余价值才能增加再投入。

只需要这两个9年义务教育都学过的理论,就足够解析现在各种痛打消费主义的事情了。

譬如:不婚不育,我们直接往这两个理论上套。

  • 生育是否能给家庭带来直接的再生产投入?答案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剩余价值已经不归家庭所有,而是归雇佣他们的企业和社会所有。这就是为什么家里都都想孩子去继承家业,但是电影却是倡导孩子们放弃家业,因为电影是资本家拍摄的,你放弃家里的矿,他们才能得到你的矿。
  • 结婚能否压榨对方的剩余价值?答案也是“不能”。同样是夫妻双方都有自己工作,剩余价值已经被雇主和社会剥削得差不多了,剩余给家庭的已经没有多少了。

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如果还在50~80年代的农村,就是家庭的劳动力,这个孩子的所有剩余价值都归这个家庭所有,因为有了新的耕种劳作的劳动力,也能分到新的土地。所以农村愿意多生,因为这是投入再生产的最直接方法。

但到了现在,还是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特别是在21世纪的10年代~今天的城市。培养一个孩子,可能仅仅只是为了他能找到养得起自己的工作而已,还需要上百万的成本和十多年的心血来培养,而且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孩子以后的绝大部分剩余价值都归于雇佣他的公司所有。生孩子可以看做为负债培养一个无法直接再投入再生产的劳动力。因为城市人没有土地,家里也没有自家产业(资产)需要打理。所以不生孩子的理由就是由经济学的两大原理决定的,这种违背经济学原理的事情当然就没有人愿意去做了。不婚少子,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一个大问题,原因就是同一个原因。但是像美英这样的移民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新移民来获得这种人力资源收益,而且人力资源都是其他国家提前培养好的,一移民过来就是自带资金、学识丰富,能快速榨取剩余价值并投入再生产,还省去了前面18年的资源投入。这是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新资源掠夺”、“新殖民主义”的方式。这样的情况正如大城市在虹吸周边、甚至全国人才资源一样的道理。农民进城,放弃耕作,是因为失去农产价格的定价权(定价权怎样失去的请看温教授的讲话和书),也就是失去了获得剩余价值的机会,所以就只能进城,农民本来可以通过种地获得剩余价值留给自己,现在只能变成进城打工把剩余价值留给城市和雇主。

下面会继续解析,人力资源去到大城市之后的进一步被“剥削”的现实。这也可以解析问什么发达国家都要补贴生小孩了,因为本来就应该由未来要剥夺这些孩子剩余价值的人来抚养才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绝大部分剩余价值都是社会整体和资本占有的。

而婚姻是生育的前提,正因为生孩子已经变成一项极为不划算的投资了,那么婚姻自然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既然说到婚姻,现在“年轻人”“流行”三无婚姻了。就是没车、没房、没礼金。这同样是可以用上面的两条经济学原理来解析这一现象。以前的结婚三大件,自行车、衣车、收音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收益的资产,能有利于家庭劳动效率的提升。但是现在的彩礼呢?请看下面分解:

首选,就是从再生产需要再投入来看,有能力买房、买车、出得起高价礼金的人已经不多了。如果把婚姻作为再生产投入的一种方式。房、车、礼金就是生产再投入中的生产资料。但是财富就这么多,哪怕建再多的房子,生产更多的汽车,负担得起的“富人”的总量是有限的,数十年的时间早就把可以风光结婚的“富人”消耗殆尽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让无法负担房车礼金的人自然自然放弃了婚姻。穷苦人家要收天价彩礼的出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未来有极高的剩余价值可以榨取的,家庭这个单位为了获取之前付出的培养和未来的成本收益,自然就要通过彩礼这种模式来弥补。

虽然没有了房、车、礼金作为婚姻这一种再生产的投入,但是在城市打工的打工人。在职场中的高压力工作环境中,因为资本方总在追求更低人力成本,总在压缩整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就业压力大是常态、职场PUA也是日常,虽然这些弊端都被包装成了工作自由,老板骂你都是认为你还有价值这样的话术。打工人对比富人的相对工资不高,但是在城市因为主动或被动的消费升级原因,短期的生存压力绝对是比在农村有地有房的农民压力确实要大很多很多。而作为城市中职场打工人,为了保住工作,保住工作是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迎合资本方来降低自己的使用成本、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就是领更少的相对工资注意我说的是相对工资,也可以理解为工资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工作要求的提升,特别在工作效益有明显边际效应的阶段;在工作上,打工人还要保持情绪稳定而高效输出剩余价值。所以婚姻是在城市中很好的降低生活成本的方法,因为两个人租房吃住生活,在多数情况比一个人成本要低,也就是现代婚姻更多被年轻人理解成为拼住拼吃的原因。打工人在面对城市生活成本的高企,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自然非常之大,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一个伴侣来作为“最廉价”的生活方式,一起旅游的搭子、一起八卦的闺蜜和一起劈酒的兄弟,也是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但是没有婚礼伴侣来得廉价,因为前者更多是酒肉朋友,需要较大的花销来维持关系。打工人的心情不好了、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就无法在现今社会(城市)生存下去了,有的人选择默默承受,有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就是这个原因。工作时间从朝九晚五到现在的996、007,打工人的所有高增益价都全给了资本方。并且打工人为了迎合这些“不合理”的要求从来没有进行过多少反抗,多少专家道德绑架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多少学者道德绑架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这些专家学者大多都是为谁发声?是在为资本发声,不然他们的研究经费从哪里来?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还没有到来之前,资本通过垄断优质教育、医疗、土地、劳动力、科技、数据等资源让其领先性得以保持。所以马克思为什么说要社会进步到完全解放劳动力,才到无产阶级的好日子?因为现在的生产力就只够让这么一丁点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社会必须要通过剥削穷人来让一些人过得更好,因为这是有利可图的生意,所以资本才觉得有利可图,才会导致现在的贫富差距极大。当耕田变得有利可图,穷人将会没田可耕。这不管谁来治理社会,都会是现今的状态差不多,这是生产力决定的社会水平。美国换个总统就不是现在的美国了?美国换个大家族控制就能带来世界和平了?

从上面可以看到,因为生育对于家庭已经无法再用来再生产的投入,从而无法通过获得剩余价值来巩固家庭生产关系的利益。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今天,这样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失去土地、生产资料、生活资源的打工人只能在社会上通过出卖劳动来获得收入来养活自己,这样对比通过复利收益、机会收益的资本阶级富人来说,效率上和机会行都是指数级的落后的。打工人对生活成本的极度敏感,是因为你的生活成本更高,就意味着在生存中更容易被淘汰。就好像在后恐龙时代,因为全球氧气含量降低,地球变冷了,身形庞大的恐龙和史前巨兽都难以生存,而消耗更小并有毛发的哺乳动物就能生存下来。虽然这个例子不是很严谨,但是,道理就是这样的道理。

这样就可以解析,为什么消费降级会越来越流行了。资本要节省成本,对劳动力的投入肯定是会想尽办法的去削减。而失去土地、生产资料、生活资源的人越来越多,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存需要的资源(农产定价权的失去),被迫放弃土地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便宜。生产产值总量的增加虽然会缓解这个问题,精英打工人的收入也会增加,但是大家平均的生活成本普遍也更高,货币可以增加,但是单纯人数增加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是有限的,地球可开发的资源也是有限了。人力和资源比越大,生存危机越来越大,相对生存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的,特别是没有了土地来获得生存需要的物资。大家就只能通过降低消费(减少消耗)来尽量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普通人只能吃得更少,用得更少并能输出更多剩余价值,才能生存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可以想象未来,数千年,甚至可以只是百年之后,这种减少消耗的能力如果运行到极致。大家可能都只能活在虚拟世界里面了,就像流浪地球2中的丫丫,黑客帝国中的里昂。因为理论上消耗是可以无限小的。AI就是一种日后完美替代人力工作的可能性,技术的发展对人作为一种属性的存在意义会逐渐狭隘并重要性下降。只要有可能,资本绝对是会首先抛弃人类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环。本渣认为现在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完美的遵循了经济规律和理论,没有人能逃得掉,大家唯一能做的是让这一生更加有意义。因为你不知道你被抛弃,会不会在这一生到来。货币资本过剩,美国也会通过战争来解决。人力资本(资源)过剩,其实也是只能同意斗争来解决,被抛弃只是最温柔的一种方式,网络上的意识形态的吵骂、各种LGBT+团体的出现就是人力资本(资源)过剩而生产效率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底层人民生活需求的斗争,只是绝大部分人的斗争方向、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没有去革资本阶级的命。

再进一步思考,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有不少人选择躺平了,因为躺平了也是一种低消耗模式。出门,哪怕只是去找工作也要有交通、吃饭、人际的成本支出。从出生、学习到上班,很多人都为进入社会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而最后不被社会所接纳,这些都成沉默成本了,现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是这样的情况,为了推迟大量人力投入市场的不可控因素而进行很多无必要的过度“教育”,教育行为的本身是不是在在做教育这件事也是值得商榷的。在通缩型经济中(2023年CPI为0.2%)是难以再追加投入自己来再“融入社会”的。选择脱去长衫的孔乙己们,留给他们的机会也不多了,开滴滴和送外卖都是高学历大学生、被裁的高级打工人、失败的老板。

再有是也因为社会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家庭、亲友、同学、朋友、邻里关系会更加生疏,社会的冷漠程度也变得强烈起来了,老人跌倒不敢扶,小孩搞破坏不敢管。生疏的人际关系也给诈骗分子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因为人与人的信任全靠电子手段来完成,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语音、视频、图片信息流的判断,没有交心,孩子不懂父母的孤独、父母更加不懂孩子困难。这种人际关系的缺失,可能需要很多的其他形式的物质或替代情感来填充。因为这种人类与生俱来让我们成为种群生活种族的能力,对发展出情感的人类来说是一种物种生存的优势,更有利我们团结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不过在现今社会很多时候成感情反而为一种“缺点”、“束缚”,表现更多丰富真实感情的人是不会被资本所接纳,但是这种生理的进化选择还遗留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不能资本不需要人类真实感情就会马上消失改变。这种矛盾最终会怎样发展?我们是需要没有感情的人?还是需要有感情的机器?

最后,人如果生活在赛博世界中,生育自然就更加不需要了,因为数字生命可能更加方便和实用。婚姻更加不需要了,数字生命根本不会出现情绪问题和情欲问题。消费主义也不需要了,因为大家都电子化了,压根就不需要额外的消费,你拥有的东西,子要复制一下数据就变更大家都容有。要担心的是,万一断电了,你还能不能存活,继续掌控着地球的富人阶级还需不需要穷人。而如果要让这一切加速发生,而让掌握未来赛博社会的话事人成为自己的话,世界上出现各种的“毁灭”行为就不足为奇了。如日本排核污水是为了控制全世界的水资源等的阴谋论。

从阴谋论出发,尽管都是一些难以察觉的动作,但是引向的一切跟很多影视作品、游戏作品、文学作品所猜想的就差不多了。如:通过毁灭现有的世界来保证自己都一份的独特可只配的生存必须资源,通过这个独占这个资源(即垄断)来控制他人。垄断资本主义、霸权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全都是往这方便去发展的,只是因为不止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导致未来究竟会落入谁手,还是一个博弈阶段。也可以看成可以导致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到来所需要的条件还没有到来。

如果人类还真发展到终结者、黑客帝国这样的社会形态。这也许就是阻碍宇宙文明发展的一张大网,所以宇宙才会这样的寂静,文明才会如此的凋零。

所以暴打消费主义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资本发展本身的既要零成本又要无限利润的矛盾而导致的。生不生育、结不结婚、消不消费,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不要因为媒体、家长、专家、你另一半的PUA而有任何心理负担,你不欠他们的,更多是这个社会和这些资本欠你的。

退一万步来说,人类文明的命,会比宇宙更长吗?所以一切都会终结,而自有今天还在。大家唯一能做的是让这一生更加有意义。正因为资本想通了一这点,才会如此的邪恶,制造疾病、制造战争、制造社会矛盾、制造人为危机、制造统治机器。如果我们作为贫民百姓,想不明白这一点,就永远只有被劳逸的命,成为资本本身,超越资本所能,才能体现无产解决的先进性,只是今天还不是,所以让今天更加有意义一些吧,我们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失去了,要资源没有资源,要人脉没有人脉,要权力没有权力,为自己保留一点愉快的生活吧,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拒绝掉,你才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打败资本,成为资本,超越资本,更早得迈向无产的胜利。

回头再点点题,大家应该已经大概理解为什么现在需要消费降级、三无婚姻、不婚不孩的生活了?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对抗资本的一种手段,最起码我们不生育了,以后就会少一个被资本劳役的人,如果完全没有人可以被资本劳役了,资本主义就不存在了。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赶在人类劳动力被消灭之前完成,那就另外一个社会和世界了,还是永远跟我们贫苦百姓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大家唯一能做的是让这一生更加有意义。生活这样幸福快乐就怎样活吧。

听说苹果降价500元,网络都兴奋起来,马上过来蹭个流量。
截止2024年1月15日中午12点30分

iPhone15 256G
平台 价格
PDD 5498(14-5099/13-4599) (百亿)
官网 6499(6999)
JD 6199
TB 6199
  • 价格上苹果用普通版打华为的Pro版,用低价策略
MATE 60 Pro 256G
平台 价格
PDD 6698(现货)/6499(缺货)
官网 6499(缺货)
JD 6499(缺货)
TB 6499(缺货)
  • 华为用Pro打评估的Pro版,用低价战略。
XIAOME 14 Pro 256G
平台 价格
PDD 4458(百亿)
官网 4999
JD 4999(自营)
TB 4459(百亿)
  • 小米用Pro版打苹果2年前的普通版,用低价策略

为什么要使用深度系统

首先是工作需要,以为所在公司的产品服务端基本上都是要用Linux系统,当然跟多是使用Ubuntu、CentOS这样的产品,但是这些系统无法提起任何学习的兴趣,配置完可以登录系统基本上就是放着不敢动了。

再有是信创需要,以后越来越多的政企客户的PC都是用国产系统,不论是UOS、麒麟、鸿蒙等的桌面,基本上都是需要有Linux的基础才能用好的。

当然最后就是制裁啦,Windows、Mac、Android、iOS这样的系统虽然都很好很成熟,但是哪天制裁的大刀砍下来,真的这些系统都被制裁不能用了,也就只能改用国产系统了。

最终选择了Deepin还是因为免费,是UOS的社区版。

就整体而言,本渣觉得介乎与Win98~WinXP之间的体验。希望在未来3-5年能达到Win7的高度。也希望10年内能追上Win10/11。

DeepinOS(深度系统)的硬件支持情况

就CPU而言,市面上叫得出名字的CPU都支持,英特尔、AMD的x86架构肯定不在话下,还有ARM的架构,当然还有国人引以为傲的龙芯LoongArch架构。

然而显卡就可以简单认为几乎不支持就好了,不过国产的显卡如摩尔线程的MTS80是支持的。除非是做AI的,普通用户不建议折腾显卡,哪怕驱动安装了也跑不了多少个游戏。不过如果你能成功安装Steam的话,应该还有不少可玩性。

无线网卡也有可能会不支持的,如英特尔的AX101之类。

内存、硬盘、USB设备之类基本都是支持的。

阅读全文 »

移动分析门户

系统版本:A8V5-8.2集团版 M3-4.5.4版
权限:单位管理员

  1. 数据源:这里用一个4列的EXCEL作为数据源例子。
    指标 回款百分比 主营业务收入 合同汇款
    主指标 78% ¥3,628,483.00 ¥3,127,483.00
  2. 把数据导入
  3. 制作一个单表查询,记得配置权限
  4. 变成三个数据指标
  5. 新建一个移动门户,记得配置权限
  6. 新建一个移动空间,拖入数据指标,选择这三个指标,栏目样式选择样式1。,记得配置权限
  7. 在M3的信息门户点更多,一般在最后一个信息门户里面就是。

最近想续费阿里的云服务器,2C4G都要980元一年(比首年贵了4倍),加上之前刷了很久B站一直被安利N100的迷你主机才卖500+元。果断买一台尝试能不能自己搭HEXO服务器用,估计最难就是要弄内网穿透了。

这篇水文是说说我购买N100小主机的过程。

购买过程

新手小白请勿购买准系统,也不建议购买迷你主机,更加不要学我这样购买杂牌

最先我是在JD看中了GMK的要599元一台,但是都是期货,等了4天都不发货就直接取消订单了。还有比较让人无语的是,JD的笔记本内DDR4 3200 16G存从159元涨到189元了,真是坑。我才刚刚充了PLUS会员就这样杀熟我?

无奈就转战PDD了,搜索N100迷你主机出来了中柏的丐中丐版才568元,省了不少,在B站刷了一个开箱视频就果断出手了。再下单了一条(2020年产二手/山寨)镁光的DDR4 3200 16G才133元,不过3天了都还没有发货,就把订单退了。只能拆了笔记本的其中一条DDR4 2666 16G来先顶着用,毕竟3200内存只比2666内存高了5%的性能,但是贵了25%,而且发热功耗也更大。再加上我有上次拆机升级换下来的铠侠500G固态M2,总体成本也就是701元,比捡垃圾也差不多价格了。当然还配了一个三模键盘124元,主要是我的iPad也能用,就狠心剁手了,最后加上键盘也控制在1K以下了。当然本渣已经有显示器和鼠标,如果这些都配上起码要小2K了。

装机

装机很简单,客服会发视频,到手拍了开箱视频。然后安装上内存(只支持单条,最高DDR4 3200 32G)。安装上了硬盘(最高支持M2 2280的2T + SATA的2T,所以能内置两个硬盘)。第一次开机点不亮,内存、硬盘拆下来重装就好了,果然很寨,虚位很大。安装好后的配置是:

  • CPU:英特尔N100 0.7~3.4G 4核 L1-256KB L2-2MB L3-6MB (L3比我笔记本的R7 3750还要高)
  • 内存:光威 DDR4 2666 16G (从笔记本电脑拆下来)
  • 硬盘:铠侠 500G M2 nVME
  • 网卡:只支持 WIFI5
  • 声卡:未知(Deepin系统能驱动)
  • 蓝牙:未知(Deepin系统能驱动)
  • 核显:24EU(需要新Linux内核才能驱动)
  • 功耗:适配器是36W,听说最低可以去到3W待机。平时用怎么也得15W了吧?
  • USB-A:5个,2个2.0,3个3.2。
  • USB-C:没有,不过699的版本有。
  • 网口:1个,699版本有2个。
  • HDMI:1个
  • PD接口:1个
  • VGA接口:没有,政府单位办公,做工控的,老旧显示器要注意。
  • 散热:主动散热,有风扇。但是散热策略优点烦热,起起停停的,声音也不好听,主机最好收起来。

N100核显驱动安装

刚刚安装好分辨率超级低,在Deepin的深度论坛找到了解决方案。
装的时候要选5.18那个,5.15的不支持,或者升级到6.1.12
执行前记得要在【控制中心】-【更新】-【更新设置】-【内测通道】开启,才能执行下面的语句。

1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linux-image-6.1.12 linux-headers-6.1.12

参考:深度论坛intel n100处理器在deepin 20.8处理器上无法改变分辨率

操作系统

使用Windows10的时候比较卡,CPU总是占用100%,那些破Windows的搜索、office服务把CPU都占满了。目测这个CPU的性能,估计连当淘宝客服机也不行。必须要用Win10/11的话,建议CPU至少上AMD的5700U,或者英特尔的12450H;不差钱的可以上AMD的7840H,或者英特尔的13900。不过性价比嘛,我还是觉得这个N100高,看下图大家可能就有自己的决定了。

中柏N100迷你主机没有翻车已安装深度系统

CPU GB6分数 价格(PDD) 性价比(GB6基于多核分数)
中柏N100 3115 ¥569 5.47 分/元
极摩客8845H 12096 ¥2499 4.84 分/元
名硕13900H 15689 ¥3499 4.48 分/元

马上换了Deepin的20.8版本,内核升级到6.1.12才能支持1080P分辨率(HDMI)。现在显卡、WIFI、键盘(2.4G)、鼠标(2.4G)、声卡、蓝牙都能驱动成功。待机CPU的占用率只有2%,比Win10好太多了。哔哩哔哩1080P开弹幕CPU占用70%+,用来娱乐学习还是挺勉强的。不过优点是开机非常非常的快,进系统不用10秒。

F7进入BIOS,界面是20年前的纯英文

不足/问题(持续更新)

  1. 系统(Deepin20.9):N100 CPU的性能不足,基本上不需要16G内存,因为跑到80~90% CPU也才开了一个B站和微信而已,CPU无法再支持更多应用,8G内存足以。CPU一旦跑满了,鼠标就会失灵。
  2. 系统(Win10):CPU性能不足以运行Win10系统,仅仅系统的日常任务就占用到100% CPU。
  3. 系统(Deepin23):6.6内核,驱动支持史诗级的更新,都能启动Steam打游戏了,而且看B站视频的CPU占降低了50%。

在Geekbench6中性能打平AMD 3750H(本渣正在用的笔记本),跟主流的AMD 8845H和Intel 14900K还差很远。

使用场景 建议程度
微信QQ OK
钉钉飞书 OK
WPS/Office OK
博客服务器 OK
网站浏览/BS系统 OK
邮件 OK
xmind OK
PDF/读书 OK
听歌 OK
B站看片 勉强
剪辑 不行
机顶盒 勉强(1080P都会卡)
NAS 勉强(硬盘位不多)
教育学习 勉强(大学肯定不行)
数据库 勉强
游戏 网游都十分勉强
steam 显卡驱动问题,无法启动steam
CAD 勉强
PS 勉强
产品经理 NO(PM还是用MacBook吧)
编程开发 NO(Coding还是用MacBook吧)
AI NO(老老实实用NV显卡吧)
软路由 NO(单网口)
虚拟机 NO(虽然支持虚拟技术)
财务办公 NO
ERP NO

看到现在随随便便都能买到一台可用的电脑,对比以前本渣上大学的时候,一台二手战损成色的笔记本电脑也买不起,感叹现在的时代确实好了不少。第一台电脑9999还是最拉的配置,现在一台1999的全新电脑都能是高性能。这台杂牌小主机,我日常娱乐办公学习是足够了,再多的性能也用不着。

安装系统

最近要把系统重装到DeepinV23正式版,就有了一次重装的机会。这里简单说一下我是怎样做的吧。

(1)下载ventoy,用U盘制作一个驱动工具。
详细制作方法,官网有。

(2)把下载好的DeepinV23的ISO文件放到制作好的ventoy启动U盘里面。插入到迷你主机背面的USB中。

(3)启动迷你主机,并在出现中柏LOGO的时候狂按F7,让系统进入如下的引导界面。如下图,选择USB这个选项。

图片

(4)这时候,就会跳到选择iso系统镜像文件的界面,选择一个你需要安装的iso系统镜像就好。Linux、Windows都可以这样来引导安装。

图片

(5)继续选择boot in normal mode的普通模式来驱动。

图片

(6)接着就进入到Deepin的选择安装界面。这里选择install deepin 23 with kernel 6.6 desktop就是安装6.6内核的桌面版

图片

(7)等一会儿就会进入到正式安装界面了,这里很简单就不具体说了。

图片

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迭代了很多代,从二战的机械式、到二极管/三极管式、到半导体式、到现在的超高集成电路芯片式,甚至如火如荼的量子计算机也开始商用了。一切一切的发展都是算力的发展,而算力成本的下降和可封装模式的多样化,让我们有各种各种的使用场景出现,云原生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其中一种IT技术的应用模式而已。

本渣认为的电子计算机发展阶段:

时期 模式 用途 利益
二战 机械式 通信加密 赢得战争
二战后 二极管 通信->科研 赢得领先
6,70年代 半导体 科研->商用 赢得市场
8,90年代 芯片 商用->个人 赢得霸权
千禧年 服务器 个人->服务 赢得垄断
10年代 集群 服务->社交 赢得用户
20年代 融合 社交->互联 赢得话语权
30年代 算力 互联->AI 赢得竞争

在这些阶段里面,可以看到是巨大利益在推动科技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在改变商业和生活模式。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必然的,每个技术阶段都是我们的个人、企业、国家需要避免不落后才不至于被动挨打。

现在的云原生也是,不是我们选不选择云原生,而是我们要怎样迁移到云原生?什么时候迁?迁哪些?成本怎样?获得的利益是否足够我们今天就做出行动?

云原生是一种可选的IT服务类型之一

首先,云原生仅仅一种可选的IT(资源)服务类型,出现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降低IT资源的综合投资成本、软件开发成本、服务器降低运维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我们每家每户以前都有个小厨房能稍微煮点饭(半导体阶段),到有个大厨房能做九大簋(芯片阶段),到后面都点小作坊的外卖了(服务器阶段),到现在吃中央厨房的预制菜了(集群阶段)。云原生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灵活制作多种设计好的菜市的中央厨房,或者理解为可以较为快速去变化的生产流水线工厂,普通人家在家里建立一个中央厨房肯定是不划算,所以这注定是那是大公司大企业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云原生只适用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业务

不管是内部的业务,还是外部的业务,是自己的业务还是客户/用户的业务。云原生都只是适合高速发展中的业务,或是有不断主动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优化和迭代的业务。因为云原生的每一项功能都是为了服务能力快速变化而生的设计。如果使用非云原生技术,要在同样大的规模和效率达到同样的效果的成本和难度会大得多,也不是不可能,并非只有云原生技术才具备这些能力。

云原生技术不只是云服务

云原生虽然是在公有云服务上生长出来的模式,但是不一定要选择云厂商的产品服务。不少的大企业都会选择建设自己的相关的云原生能力,但是叫不叫云原生就不一定了,起码他们的技术体征都是一样的,如微服务、DevOps、Hadoop、MQ、Nginx、容器、K8S、NAS等的解决方法。是自己搭建的硬件、自己构建的平台、还是直接使用云厂商的各种服务(PaaS、iaaS),这都是需要看情况的。譬如索尼的PS云服务使用的是竞争对手微软的Azure,网飞用的是亚马逊的AWS。

而单纯从软件层来说,云原生化已经发展很久了。这是因为最新的开发技术,都是基于这些能应用在云原生的技术生态而打造的,也可以理解为各种软件都在增加对高可用、高并发、快速迭代的特性,让它们能适配云服务时代。譬如数据库MySQL可以用一台专用的服务器来搭建,或者使用云厂商的直接数据库服务。前者就是传统架构,后者就是云服务。两者其实可以归纳为云原生的实现方式的一种,看需求,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从省事程度来看,云服务方式的MySQL肯定是最方便,对开发人员来说是最友好的。如果企业自己假设了好了MySQL的服务器,其实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也只是需要知道IP、端口、用户名、密码和数据库名就够了,使用起来跟云服务没有差别,只是看运维方是谁,还是开通起来谁更加快捷方便而已。

经常说的云原生的架构

很多时候,在说IT技术架构的时候,都有很多所谓的“层”,其实都是虚构出来方便理解的归类结构而已。很多人容易被迷惑的就是在看这个图的时候,里面各种名称,每个厂商的理解都不一样。或者是列举出Flink、OBS这样的软件名字。这样的架构图更多是给IT来看的,主要实现的还是降低资源、开发、运维的成本。但是其的最低入门成本也水涨船高。有以下这样的几层是必须的,并且每一层都是有巨大的横向扩展可能。

(1)应用层:就是用户接触到系统的操作页面。还分PC、APP、小程序、H5等不同的环境平台。
(2)数据库层:就是应用层要展示的数据,数据存储的地方。会有MySQL、MSSQLServer等不同的数据库。
—-以上是传统系统的架构,一般就只有这两层—-
(3)大数据层:分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计算、数据转化(大宽表/维度表等)、写入数据库、BI展示,如果比较复杂的处理还有AI和机器学习的版块。
(5)消息层:一般是指MQ,数据库之前的Redis等并发量的数据使用和通信传输的功能。
(6)中间件:就是把很多开发方法已经打包好,从而节省开发代码工作量的软件。
(7)K8S:就是做容器(Docker),即前面应用层微服务化后的存放位置的管理器。
(8)DevOps:就是一种快速发布开发成果到应用层、数据库层、大数据层…等地方的管理工具。因为自身的特性从而适应一边使用一边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
(9)git库:指的是代码管理的工具,一般是github或gitlab这样的工具。
(10)接口层:更多是云原生支持的开放性,支持如Webhook、WebService、OpenAPI、身份认证、数据库链接驱动、SFTP等的一整套对外扩展能力。
(11)网络层:这里不是指简单的局域网,而是有传输加密、SSL、防火墙、DMzone、负载均衡、网络隔离、黑白名单、防止攻击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上面各大服务组件的高速通路,可能需要万兆甚至光纤才能满足。
(12)移动层:移动的解决方法跟PC的有点不一样,PC层客户依赖浏览器,比较统一。而APP、小程序、H5这些使用场景比较割裂,需要各自开发调整。
(13)用户层:用户层一般是说用户自己的登入设备,手机、电脑甚至是一些特定的专业设备(如一体机、打卡机、生产设备、汽车、PDA等),用户层(业务层)考虑更多是要有良好的体验、畅通的流程、简单的交互、直白的理解。这也需要从测试、培训、手册、项目管理等手段入手去解决。

没有任何一个架构图能非常完整和形象生动的说明一套云原生系统的情况,因为业务和技术在架构中会越来越模糊,技术每年都有升级替代,说法和概念可能会很快过时。架构图本来就不是为不懂技术的人准备的,需要同时清楚业务需求和精通技术的CIO来做判断。

多租户

多租户要解决的事情是成本最低化的问题,一般是指,多家有数据权隔离需求的公司单位,在一套软硬件资源中分离出来开起来完全独立的应用,数据互相看不见,起码在用户眼中看起来完全看不见别的公司单位的任何存在。

(1)例子1:公司A和公司B在阿里云上都分别买了一套4C8G的服务器。公司A和公司B分别部署了自己操作系统、网站等应用。但是对于阿里来说,两套4C8G的服务器只是在一台物理机上的虚拟化而已,他们共用是同一台主机上的同一组CPU和同一组内存。只是公司A和公司B觉得是自己独立的使用一套环境。

(2)例子2:集团企业下的甲分公司和乙分公司,都在使用一种类似的财务系统,但是功能和界面都各有自己的特色。甲分公司用了总账、应收、应付三种功能;乙分公司总账、资产、预算三种功能。甲乙两家分公司的数据、报表、科目、凭证都是独立,相互看不见的,甚至界面风格、权限配置、门户样式都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运行在集团的同一套云原生系统上。两家公司的业务同时处理,并且可以发生相互的往来交易。再来一家丙分公司也只是再开通一家公司就能马上使用一样的功能。

同样的需求,如果每一家都要拆分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配套组件的话。维护成本、软硬件成本、维护难度都会高很多。但是这里多租户要成本上划算,起码是3个租户起,不然没有办法摊分其他成本。

我们可以想象成去餐馆吃饭,如果我们要做10桌菜,10家人来吃饭,今天除夕要开1桌大,3桌中,6桌小的,都去餐馆吃的总体成本是最低的。因为每家每户可能都会改变他们吃饭的菜式、口味、时间。如果每家人都只是为了一顿饭而建造一个可以做一大桌菜的厨房,成本是很高的。再譬如热度很高的抗癌厨房,每顿饭只要给5元能随便用里面的厨具,也是一种降低总成本的方法。用的都是以量来摊分成本的办法。硬件软件都是同一套,共享使用一套上限较高的集体资源。

使用PC笔记本电脑经历

本渣从99年开始就拥有第一台自己的联想PC,当年还是奔腾3 450Mhz,64MB内存,8G的5400转硬盘,Win98的操作系统。后来在广州的太平洋电脑城当了一回水鱼,DIY了一台总爆电容的电子垃圾。进入大学读的是计算机,薅了亲友的日版SONY VAIO高端机用了10年之久,后来内存升级到384M,硬盘30G,奔腾M 1.2G双核,wifi都是要外置的。存够钱了买人生第一台靠自己买的宏碁笔记本,用不到3个月就被偷了。之后就用着公司配的二手ThinkPad,总是三头两个月就坏。然后又在被图吧卡吧唾弃的宁美在TM上搞了一台750Ti,4代i5的整机,一直用到现在还杠杠的,腾讯全家桶和暴雪全家桶一点问题都没有。后来换了三星纯白色的颜值党专用笔记本电脑,质量是真的差,用了没到3年就换成了帝国良心想特贵的万元机YOGA3Pro(9瓦释放的垃圾CPU),结果主板就换了两次,不过到现在还能开机,也算是敢拆就能救活。2020年有一次YOGA3Pro突然开不了机(硬盘松了,后来自己修好了),然后就换成现在的人称智商税的HP光影精灵2020款,今年因为工作需要刚刚内存升级到32G,硬盘升级到双2T,用长江和长鑫的国产颗粒,虽然卡顿和卡机慢明显了一些,但是还是能满足日常办公需求的。如果是纯办公,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还是会选HP的。所以本渣一直以来用的电脑都是各大网友口诛笔伐的智商机。

除了自己用的,还帮亲友买过不少台式机和笔记本。记忆中还有另外一台宁美整机(纯核显QQ游戏大厅专用)也是没有翻车;华硕一台只有2G内存,电池坏了,在家里吃灰了,不过还能开机用,只是开机要几分钟,实在受不了,装Linux都不够看了,主要是费电。二手surface3一台,超级垃圾的系列,是用来装B的电子垃圾,超级容易坏,升级固件是真麻烦。富士通的也是超级垃圾,没有用多久就坏了键盘。还有一台荣耀的低端机,配置和做功都很差,屏幕买回来第二周就出现整行坏点,幸好能保修,还能勉强正常办公学习用。

所以总结一下,本渣经手和使用过的电脑有:
9K级+:

● 99年的联想PC台式机配球面CRT(没修过,性能低淘汰的)
● 联想YOGA3PRO 8+512+3K触摸屏(修过两次主板,清灰两次,硬盘松动1次,还能开机使用)
● SONY VAIO 日版(加装内存一次,清灰多次,唯一用了超10年的电脑,现在还能开机)

8K~5K级:

● 广州太平洋电脑城DIY主机(爆电容N次,报废了)
● 被偷的宏碁笔记本,用了不到3个月
● 三星纯白笔记本(视频接口闪烁,性能释放极差,送人了)
● 现在的主力机HP光影精灵2020(升级内存、硬盘,清灰,现在还是主力机)

5K以下:

● 宁美整机两台(都没翻车,都还能开机使用)
● 很旧的宏碁笔记本(性能差,还能开机,电池报废了,吃灰了)
● 富士通笔记本(主板坏了,报废了)
● 荣耀笔记本(换过屏幕,还在用)
● 二手surface3(总坏不能开机,固件问题,报废了)
● 二手ThinkPad(容易出问题,老是要重装,原装件基本都被换掉了)

总结经验

从本渣的20多年用机经历来看,先得出这几个必须要认清的问题。

前提知要

● 电脑是比较容易出小问题的电子产品,要有一定的学习动手能力才能用得久。
● 品质跟品牌不是直接挂钩的,好品牌也有垃圾系列。高端系列也不是不会坏,只是保修给力一点,所以如果没有任何动手能力的朋友尽量选择买大品牌的高端系列比较省心,虽然溢价较多,还有能续保就续保,记得是续官保,不是JD自己的保。
● 不是有闲钱,千万不要折腾自己去DIY。垃圾佬更加不要去当,二手东西水很深,普通人把握不住。咸鱼不适合第一次买电脑的朋友。
● 一分钱一分货有一定的道理。

pie showData
title 23年全球PC厂商出货量排行(千台)
"帝国良心想" : 15,536
"黑屏精灵普" : 4,309
"遥遥领先" : 3,986
"退出中国尔" : 3,148
"败家之眼硕" : 2,863
"Others" : 11,399

来源:Canalys PC分析预测出货量(2024年2月)

避坑建议

今年的笔记本市场看价格就知道各品牌都过得不好,因为这价格是真香,3999就能买到AMD7840HS超强核显轻薄本,5999就能上NV4060的独显游戏本,这是2-3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过好像大厂翻车率也高了不少。机哥、天选这样的品牌系列打了翻身仗。双11、双12都过去了,年底很多库存机要抛售准备明年的新款了。所以本渣在这个热度最低的的时候才水一篇文章,分享一下我认为的购机避坑经验。

(1) 大品牌的低端系列能不选就不要选,譬如联想的Geek、天逸、ThinkPad的E系列,这些都是专坑政企有售后的机器,一般人买了没有上门售后,坏了就芭比Q了。
(2) 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千万不要在线下实体店购买笔记本电脑,10家9坑。当然线下提货不算。
(3) PDD的百亿补贴可以冲,其他的就不太建议。
(4) JD、某宝的旗舰店绝大部分都不是厂家自己的店,都是大经销商开的店。所以保修基本都是要自己送售后。
(5) 办公为主的建议选择三大厂的办公系列,如联想的ThinkPad和Thinkbook,HP的战/星系列,DELL我不太懂就不推荐了。因为DELL已经在逐步放弃中国市场了,所以华硕才是新的三大厂,华为出货量比华硕更大也更商务,但是性价比偏低,竞争对手是苹果、Surface,所以没有归在三大厂(主观的)。
(6) 娱乐为主并移动需求不高,建议选择游戏本。如天选、拯救者、ROG。
(7) 有明确生产力为主的人群,本渣的意见基本上没啥参考意义,这些朋友肯定知道自己要买那种机器。
(8) 非专业领域的普通学习为主的,建议买轻薄本或全能本。就是没有独显的,或者是低端独显的,把资金投入在屏幕、内存、硬盘更香。
(9) 小众品牌如雷神、机械师、机械革命、神舟这些售后会相对较差。如果没有动手能力,折腾电脑的意愿不高的,建议还是选大品牌如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宏碁、苹果、小米红米、华为荣耀、微软这些售后网点多的。
(10) 如果你的工作学习不是只有MacBook才能满足的,就不要买苹果电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不要选择Macbook,大概率是不需要。
(11) 选择电脑配置的优先级建议是 屏幕>CPU>内存>硬盘>颜值做工。
(12) i9、R9这样的CPU不是给普通人用的,没有必要追求。一般3年后再高端的CPU都会被新款的低端CPU追上。如2020年的i9只能打平2023年的i3。
(13) 预算不够可以买去年的款,也是不错,如果英特尔和AMD挤牙膏的话,上一代的同等级产品综合性能不会相差超过5%,2024年的红蓝绿三家的产品还牙膏倒吸了。
(14) 购买心仪的笔记本产品前,建议先去B站看看真实用户的测评,而不是头部UP主的首发测评。建议看中正测评的视频,或者是笔记本上线了2~3个月后的长测。没有必要赶首批的便宜几百元,因为2-3个月后肯定会降价的,大部分笔记本都会破发,JD没有破发就去PDD百亿补贴就好了。
(15) AI电脑在2024年都只是噱头大于实用,不必介意NPU、算力这样的指标。懂AI的不会在PC上跑AI模型,不懂AI的基本上都是用一个应用化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不是调用PC自己的AI算力,压根儿不用担心,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调用网络上的算力的,本地的再强都是玩具级体验。
(16) 信创是一个趋势,如果你有闲钱并只是需要一台备用电脑。可以考虑支持纯国产软硬件,龙芯之类。前提是你能用ULinux系统,而不是必须依赖Windows生态。譬如本渣的一台备用电脑是500元+的N100 CPU安装Deepin操作系统,基本上都够用了。
(17) 不要倾荡产、不惜代价去购买任何电子产品,因为一年半载后都会过时。有钱花在学习报班买课上更好。想想当年割肾买了iPhone4s的人现在都没有后悔吗?
(18) 迷你PC、掌机PC不建议作为主力机购买。因为同样的配置,一台大机箱PC主机性能高很多。5000元的掌机只能买核显,但是5000元的DIY主机可以上4060了。
(19) 电脑的可升级性和便携性两者难以兼得,像本渣一样的屌丝建议选择可升级性高的电脑。反面教材是苹果MacBook。优秀教材是机械革命无界14Pro。当然爱折腾的人可以选择准系统。
(20) 建议选择C口可以给电脑充电(PD协议),自带氮化镓充电器的产品,这样电脑的充电器也能给手机的充电了。
(21) JD、某宝、PDD低于2999的笔记本都不建议不懂电脑的朋友购买,一般都是电子垃圾,特别是直播间的杂牌。
(22) 送的包、鼠标…东西都是垃圾为主,不要太在意。除非是旗舰店大品牌的活动赠送的自家品牌正品原装货。
(23) 海外代购有风险,特别是保修。如日企淘汰货、美国的14天无理由退货、假装是官翻机的二手货等。
(24) 网店有拆封加装的配置(内存、硬盘)的要小心,可能会换掉原装件,建议去官方售后加装。或者自己动手加装,不过自己手加装有可能会失去官方保修。新手小白只建议买原装正品原封的产品。
(25) 电脑配置不要只买刚刚好够用的,因为软件升级会越来越庞大和耗用性能。你要用的软件,今年能运行,不代表明年也能运行。2024年了内存至少16G,硬盘至少1TB,CPU不能是2023年前发布的产品,显卡不是天天有时间打游戏用AMD的780M核显就(R7 7840H货R7 8840H)够了,或者英特尔最新2024年款的U7、U5的新核心都够网游和低特效3A了。好屏幕永远是最关键的。

各预算购机建议(性价比向)

预算等级 全新 二手(水货/官翻)
1K内 杂牌迷你主机(不含鼠标键盘显示器) 联想、戴尔迷你工作站准系统
2K内 入门纯核显PC主机 水货二手笔记本电脑(俗称洋垃圾)
3K内 入门独显PC主机 高端Windows PC笔记本电脑,如ThinkPad。Macmini
4K内 最新二三线核显笔记本 老款英特尔Macbook
5K内 最新二三线独显笔记本 老款M系列Macbook Air
6K内 最新一线核显笔记本 二手一线笔记本
7K内 次新一线独显笔记本 二手顶级游戏本(ROG、外星人)
10K内 最新顶级一线独显游戏本 高配新款M系列Macbook Pro
10K上 土豪随意 土豪随意

购机记住你的第一使用需求,就是80%的时间拿电脑来干啥?大部分人都会错误预估自己的需求。常见的需求误区:

(1)游戏性能当成自己的需求:社畜狗、学生党是预算最绷紧的,但是用电脑更多是工作和学习,却是最容易受到参数和网红恰饭的影响,而追求那5%的性能体验,而不是85%的时间体验。譬如忽略了出差或带去课室的电池续航,长时间工作的电脑稳定性和发热噪音。1650跟4060的性能差异是很大,但是差异大到影响你跟朋友打天天游戏吗?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基本影响不到你跟朋友开黑,因为联机网游基本都不是吃硬件的,只有孤独的3A大作才吃硬件,虽知道无敌反而更加寂寞。
真的有游戏需求,起码有这些:

a)每周至少有8+小时时间打游戏,才算得上有游戏需求。PC游戏都费时间,如果只有少量碎片时间,Switch、手机、NDS、3DS之类掌机更适合。
b)游戏分为2D、网游、3A三档。对GPU需要分别是核显、入门独显、中高端独显。
c)游戏主播、游戏视频、游戏工作者,这些是真刚需,希望做游戏的都能越来越赚钱。

(2)宣传参数当成自己的需求:只会看宣传字眼的朋友,容易被i7超高性能、12小时超长续航、2Kg超轻薄设计的字眼忽悠而买了所谓的高性能本,最后发现连打开Outlook回邮件都会卡成狗,真实续航也只有可怜的2-3小时,2kg重量压根不是轻薄设计(充电器都0.7Kg)。

(3)人家恰饭当成自己的需求:特别是铺天盖地推荐的Macbook、Surface。看看二手丐版Macbook为什么这么多就知道,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买了才发现自己要用的软件用不了而卖掉的。Surface的触控屏每月点击有没有超过100次?绒面键盘脏了是不是挺恶心的?

(4)性能够用当成自己需求:很多超低端电脑卖几百元,一两千元的英特尔N系列,AMD3XXXU系列的CPU电脑,说开20个网页不卡,开CAD不卡,开PS不卡,看视频不卡。确实是不卡,因为只是浏览观看,都是CPU已经计算完只是调用解码器、内存、硬盘的场景。如果是好几个网页同时打开加载呢?如果是各种快捷键啪啪啪一顿操作正在画CAD或PS图呢?如果是剪辑1080P多轨道并且加了字幕、滤镜、转场和背景音乐呢?在工作时候的卡不卡、慢不慢,是要自己用的时候才知道的。3K以下的全新电脑,基本上都只是做到浏览观看不卡,操作就会卡成狗。

100%推荐的失败经历

这些经历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推荐别人买电脑,因为会代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别人的需求。100%推荐错的。

经历一:

几年前亲友让我推荐要上大学的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在我问了预算(5K左右)、读什么专业后。就推荐了¥4999(PDD)的华硕无畏Pro15 R5+NV1650+16G+500G的OLED笔记本。而且因为亲友不知道怎样验机,就让我代买了。我验证一切正常,发去给大学生用了。结果返回的评价是,为什么不一步到位买NV3060的游戏本?

只能说,老黄洗脑营销太厉害了,大学和网络里面的赛博攀比从来没有消停过

经历二:

几年前联想小新挺火的,是个人咨询我都基本推荐联想小新,直到低温锡事件后我就没有推荐过了。但是就是这么凑巧,我推荐过买了联想小新的人都遇到低温锡问题了。结果我就成了口诛笔伐的恶人了,说我为什么推荐这么差的产品给他。

只能说,给帝国良心坑惨了

经历三:

职场上也有小白让我推荐电脑,我现在不外乎是推荐惠普战系列、联想的ThinkPad系列和Thinkbook系列。结果最后,基本上都是买了Macbook或Surface,然后就来给我吐槽,为什么我不告诉他们这两种电脑用难用。

我财力有限,用不起MacBook和Surface呀,怎么知道好不好用?

真心告诫:别好心给他人推荐买啥电脑,出了任何不愉快都是你的问题

省钱建议(花小钱省大钱)

(1)几十块钱的有源音响、蓝牙音箱、有线耳机、蓝牙耳机,都比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音质好数倍。所以不要追求笔记本电脑的音质,除了苹果。
(2)垫高笔记本使用能延长使用寿命,不论是瓶盖、支架、散热支架都是可以的。降低笔记本核心温度,能延缓电子元件老化速度。
(3)给M2接口固态硬盘加导热胶传递热量到后盖,前提后盖是金属的。
(4)不要给笔记本电脑用键盘膜、屏幕膜、机身膜、机身外壳等覆盖在笔记本表面的贴膜或外壳。因为大概率会严重影响笔记本的散热设计。外壳、键盘基本都是有散热功能的,覆盖上了就会更容易过热,导致降频、甚至损坏电子元件。
(5)Windows的笔记本不要合上盖就带着,必须要关机、必须要关机、必须要关机。因为我见过太多合上盖了系统不会自动休眠的情况了,除了容易烧坏电脑,电脑从背包拿出来烫伤手也是有可能的。Mac或ARM的电脑请随意。

各种PC形态盘点

形态 缺点 推荐场景 优点
传统笔记本电脑 传统没个性 重度办公/娱乐 全能
平板笔记本电脑 性能超低 娱乐/轻办公 装B
台式主机 移动性全无 游戏/高性能办公 性能释放最好,性价比相对最高
小主机 相对性能低 娱乐/轻游戏 相对移动性好,不站空间
WIN掌机 贵而性能低/续航差 游戏/轻娱乐 轻便

本渣认为,这么多种PC形态里面,平板形态是最没用的。 键盘外挂后轻便全无,Windows对平板使用支持度差。PC的优势是有键盘、鼠标可以支持高强度的工作,也就剩下Surface每年更新换代了。

因为AMD YES,Zen3 CPU架构和RDNA3 GPU架构的高能耗比,WIN掌机反而是本渣最推荐的第二台PC,出门玩个5~10瓦功耗小游戏能支持几个小时的游玩,插上显示器、键盘、鼠标就是正经的办公电脑。如果是AMD 6800U/7840U/8840U这样的配置,重度办公+轻度游戏也是足够了。

如果你的首台PC,还是建议是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哪怕是小主机或小机箱),性能发挥更加稳定,相对性价比更加高,而且最重要是办公的时候可靠性更好。平板电脑和WIN掌机都要依靠官方系统(或固件),安装非官方操作系统,很多功能就会缺失。而官方系统有时候也很多稳定性问题,容易在办公的时候掉链子,或者安装太多办公系统,就会影响平板和掌机可怜的续航性。

现代企业管理的技术提升上有很多名目,有分版块的、有分阶段的、有分技术代数的、也有自创各种唬人名词的。但是本渣觉得,怎样分都是一种方便理解的表达说法而已,因为技术这件事一直都是嵌套关系发展的,所有的新技术都必须由上游技术的扎实程度作为基础。也就是顶尖技术的出现,绝对是基于底层技术的成熟和白菜价作为支撑,也就是所谓的大力出奇迹,质变引发量变。如果前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就必须要补课,不然再尖端的技术都是空谈。但是从电子时代开始,也有一定的过程。

(一)电子化(80年代)

伴随着企业管理中的通信手段从寄信、电报到电话,这是电子化的开始。电子化一直都在深化,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后面进一步利用新技术背后的基础。从电话进化出来的是网络。想一想如果网络不稳定、不够快、不够广,能不能支撑下一步系统化、信息化建设?电子化不仅仅是电话、网络;还有如电子门锁、电控设备、数控机床、数字监控、PDA、办公PC、服务器、投影仪、3D打印机、收银机等都是电子化的投入、机器人、电器、电车等,而这些投入只会越来越多。就连一个农村中的家庭作坊可能都需要这么多的电子设备才能操办起来。

电子化的欠账,不少企业都非常多。常见的有打印机,很多公司连一台像样的打印机都没有。或者是PC,还是在用电子垃圾级别的电脑给员工办公。这里就有一些电子设备陷阱,就是够用原则、浪费情况、等级原则。

  • 够用原则:电子设备从来没有够用原则,不然也不会有财务账的的3年折旧或5年折旧,因为管理需求总是变化的。电子设备认知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强,不是行内人肯定搞不清楚有什么套路在里面。所以很多时候就按预算买东西,往往很多时候只能买到凑合的东西。

  • 浪费情况:不少的电子设备买回来都是浪费的,很多时候都是头脑一热就买了,结果没有人去保养运维管理,就变成一堆废铁了。所以电子设备越多,管理成本肯定是越高的,管理制度和人手都需要跟上,精简人手永远只是个伪命题。只有一种情况可以缩减人手,就是以租代售。

  • 等级原则:很多时候购买电子设备的时候,会给不同层级的员工/部门/单位选用不用等级的设备。如基层员工给最低的配置,高层领导给最高的配置。而在设备的使用强度上着恰恰是相反的,基层员工需要的设备性能往往要求更高,因为电脑一卡、网络一断、电话一坏、设备一修、电一断可能就是半家公司流程的瘫痪,而领导往往就一句话的决策性工作,很少会受到设备质量或性能的影响。但是因为钱是领导批的,电脑会给领导配2万一台的,而给每天24小时运作的仓库只够格配3K一台的。

(二)系统化(90年代)

在国内的企业系统化,最早就是PC的操作系统,简单内网系统,必须要的财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OA系统等。系统更多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方法、流程;而不是结果。系统永远是一个妥协的手段,因为任何系统都有缺点,设计的功能范围。

正如PC操作系统难以做信息交换,才有了网络系统。财务系统难以收集业务数据做账,才有了ERP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做审批太不规范才有OA系统。后续的其他系统都是一直在填前者的坑,而这些坑随着市场的变化、规定法规的变化、技术方向的变化都会不停的改变的。所以跟电子设备一样,一旦开始投入了,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有制度,有人手,有计划的去使用和维护。系统化时期同样会出现一些误区。

  • 成本误区:电子设备能发展起来是因为电力系统的大规模低成本应用,而系统的应用也是因为电子设备的大规模低成本而产生的,如个人PC的出现,系统不再需要IBM的小型机来跑系统,国产电脑的普及,不用购买昂贵的美日电脑。但是不代表这些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往往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块的成本。譬如上了财务系统就是为了能砍一个会计人员,这有可能,但是通常是反而要加人手。有譬如,现在财务人员的电脑已经能跑Office三件套,没有升级更换的必要等,然而我见过公司里面最卡的电脑,基本上都是财务这种最高强度使用人员的电脑。

  • 升级误区:很少商业系统是具备直接升级迭代的可行性的,因为出于成本考虑,从设计开始就会有各种的限制。大部分系统要“升级”的代价都是极大的,除非在一使用这套系统的时候,就计划每年都有升级的预算。如果突然发现不满足需求了,大概率是要换一套。

  • 技术误区:绝大部分人在讨论技术,特别是IT技术的时候都只谈技术可行性,而不谈落地可行性和成本。一个系统功能的改造、一个系统数据的对接、一个系统性能的升级、一个系统资源的扩容,以为思路通了就是动动嘴巴的事情。但是商用的IT技术为了独创性、先进性、排他性等追求,大部分时候都是牺牲通用性的。因为通用就意味着难以收益、放弃利润、放弃市场地位、被人抄袭、没有技术壁垒。就好像锻刀技术都是相通的,但是没有任何一把刀可以做手术救人、也能切菜砍骨,也能上阵杀敌。有这样的刀也不会有人去做。每一项的技术、每一个系统诞生的时候都是为了某个独特的场景而生的。人可以具备这样的灵活性,但是系统不行。以后的AI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灵活性,但是单纯一个系统很难做得到。

(三)信息化(千禧年)

千禧年的到来也随着冷战的结束,互联网能由军用放宽至民用,导致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大量的热钱离开传统产业转投互联网产业,虽然导致资本迅速在美国以外的撤离涌入美国本土而导致亚洲金融风暴,于是这一波疯狂推动的信息化的浪潮就诞生了,尽管后面泡沫爆了,特别是天天上香港新闻的Tom.com。

信息化就是本来还是依靠PC处理,打印出来传递的信息,更多依赖网络来传递。尽管在1994年民用的互联网已经开始了,但是能普及网络还是在2000年以后,并且随着Email成为与外商业务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开始,才让企业有做信息化的需要。随着外商对远在中国的供应商要求更多的生产、原料、仓库、财务、甚至管理水平的信息,用户评估供应商、维持供应链、科研交流等。把核心业务信息化是能快速跟上国际步伐和市场节奏的关键。这时候财务系统已经能满足国家财税要求,电子邮件已经能满足商务交流要求,甚至有BBS论坛满足70后的表达欲要求。如果想获得更大的商机,需要从管理的广度上跟进一个台阶,所以就有了ERP、MRP、PDM等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这个阶段欧美厂商领先了我们10年,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补课阶段,直至今天。后来跟进一步的扩展还有PLM、MES、CRM、SCM等进一步细化生产活动信息过程的系统。

可以看到,电力成了电子化的基础,电子化成了系统的基础,系统成了信息化的基础。所以国家为什么要搞村村通电等的三通、四通、五通、六通政策。就是在补之前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欠的账,是真的开始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因为没有水、电、网、路、车、邮,农村是不可能为生产力的提升发挥作用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次要的,对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扩容才是关键,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设置,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才能变现,并在城市进行交易。

而信息化的过程也存在一些新问题,我们现在还经常听到并还没有很好解决的方法。

  • 信息孤岛: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多套系统都是单独建设,无法互通导致非常多的信息需要沟通交互、并且无法对齐,从而导致新的管理难题。一个数据不知道是相信财务的、还是相信生产的、还是相信销售的。一个工作,在不同的系统上有不同的标准。

  • 信息标准:对于信息的标准,每个系统、每个部门、哪怕是客户或供应商都有自己的,难以统一。导致鸡同鸭讲,很多需要人为转化,反而增加了沟通管理成本。

  • 信息量大:很多以前业务上很简单处理的事情,或者一个人灵活变通就能处理。变成由信息系统处理的话,需要的工作非常的大。譬如把图纸转化为BOM、把订单业务端到端全跟踪起来。数据量是指数级的增加,反而会让管理者要做要兼顾、要看管的事情更多了。只要有问题、有漏洞、有争议、想管理、要提升、要规范的都得加个单、加个流程、加个配置、加个数据。一个细化的想法,可能就要10倍的成本付出才能完成。

  • 人才缺乏:信息化不同电子设备买回来安装就能用,也不同于系统化买回来部署就能用。需要管理者化大量的时间去优化提升与企业自身的契合程度,不断磨合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还要避免干系人员利益冲突问题。能同时兼顾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更加少之又少,所以能真正做好信息化的公司其实不多,所有在行业里有很多梗句,如: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上ERP只有20%的成功率等…归根到底都是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导致的。很多企业上了一套先进的ERP系统、PLM系统,就连对应的系统管理员都是兼任的,可想而已其效果会是怎样。如果原有岗位上的人员不做全面的提升,信息化都只是停留在买买买阶段。欠下的学习成本,总是要支付的。上一套信息化系统,可见成本只占22%,这是30年前在欧美研究中就有的共识。

(四)数字化(2010年代)

随着在2010年各项数据都表明我国已经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表明,我们已经有跟世界唯一的霸权国家一较高下的实力了。而国家提出的各种明确的战略方向如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精益制造、工业制造4.0等。这段时间的IT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主流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进阶版,即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打通,在日常业务本来存在电脑、纸张、业务逻辑上的事情变成可以处理的信息后。我们要继续将更多的事物可以虚拟成可设计、可展示、可修改、可使用的信息,就是数字化。譬如数字孪生、数字仿真、AR/VR等把实体虚拟化而从而在虚拟化中模拟实体化而带来改进进步的技术。一个新材料的开发可以通过数字模拟来检验其可靠性,再也不需要大量的实验。一个设备的全部内外外部件的设计到生产都可以通过3D打印完成,不需要供应链的层层环节流程。数字经济从网购到直播,社交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以前的生产流程、工业制作流程从工厂模式,变成个人单兵模式。工业能力进一步平民化、简单化、标准化。从更底层生产和人民中产生变革。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很多原来需要在电脑PC才能处理的事情,都在手机能完成。很多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都变成自助快捷的个人业务。

数字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让企业头痛不已。

  • 资本化:因为数字化需要电子设备之多、系统之复杂、信息化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小企业要搞数字化都是只能在应用层发力,云技术、算法、专利等都给大厂所弄断。没有足够的资本是无法入局参与。如区块链把货币虚拟化、数字藏品把收藏价值虚拟化等。

  • 竞争化:数字化因为有前面高资本投入的前提,所以为了获得利润,有非常强的竞争淘汰属性。不论是VC要堵对有潜力的方向和技术企业进行投资,还是使用方企业要选有效益的技术去投入,都是一件非常苦难的事情。因为每年都有新产品新技术诞生,今天刚刚实施上线的业务,可能明天就会被简单经济的解决方案淘汰,从而在利润成本上陷入被动。譬如在公众号、知乎上投入大量的市场人员去运维,但是抖音、小红书的的兴起让本来已经稳定的MA系统和管理团队马上要进行调整。再譬如刚刚才上线用顺手的PLM系统,隔壁的竞对企业的数字孪生+数字仿生技术直接研发和生产无缝对接,效率一下子提升数十倍,还能按照每个客人独立定制产品,获得大量高端客户。

  • 看上简单实为复杂化:数字化的概念通常比较简单,但是实现起来却是超出预期的成本。首先把实体物件数字化并可视化来指导实体这是需要真正的专家,才会这样看清事物本质的知识能力。譬如数字化建筑的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不是简单的话CAD图并可视化。它通过创建和管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整合了建筑物的几何信息以及与其相关的非几何信息,如时间、成本、材料属性等。BIM技术贯穿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拆除等各个阶段。哪怕企业买了这样的系统,也需要有相关设计师、项目经理、关联系统、查看设备等。相关使用者的知识体系都要重新培训,不然有技术的老师傅看不懂、不会用也是百搭。再举例一个更加简单的,一个半米高文物的数字化,竟然需要半年的时间去建模运算才能完成。

(五)大数据(2020年代)

首先大数据要解决的不是大量数据的处理问题,而是要解决大量数据如何资产化和资本化的问题,也就是数据变现能力。这些数据一般都如下的一些体征:时刻的增量巨大、来源多样并异构、无法用常规的EXCEL和数据库手段进行处理、夹杂大量的脏乱差数据、分析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预测,数据的所有权无法处置等。如果仅仅是企业只有10多年7、8个系统的数据要进行整合,那不是大数据的问题,仅仅是BI报表分析的问题。最近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海数据交易所年度发布会上,上海数据交易所联合战略数商团队发布《数据资产入表及估值实践与操作指南》,针对企业入表十大操作难点、三种收益测算、八项创新应用给出操作指引。

什么才是大数据要解决的场景?如:每台特斯拉每天的行驶记录分析;那个使用淘宝进行购物浏览操作的用户行为;抖音上每一个人看到的不同视频;聊天软件上用户每一句话的分析。

可以看到相比前面的数字化的单一物体虚拟处理,大数据回归到数据层面,但是量级是指数级的上升。而如此大的数据处理量需要动用的软硬件资源是恐怖的存在。哪怕是租用云计算资源做个入门的大数据架构,都是要60万/年的费用,而且还只是一套环境。而大数据面临的困难除了成本还有不少。

  • 技术不通用性:大数据的技术跟传统的数据库完全不一样,需要专业的人才,有专门的软硬件,专门的编程语言,专门的知识体系。想要自己搭建一套能运维、开发的团队少则十来人才能起步。当然,如果你不介意你的数据资产放在别人的地方,也可以减省一下人手。

  • 落地性差:大数据这东西是一门玄学,跟勘探淘金没有多大区别。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有用的数据,找到数据的价值是非常考验数据分析师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的。不同于财务数据,一般大数据的来源都是一些日志类数据,需要构建场景、做对比(ABtest)、还要去应用检验,然后再得出相关的结论。譬如检验一条广告在哪个平台、哪个时段、那种人群、针对哪款产品的效果。反映到购买量上,如果一家品牌每天有数百个广告投放,最终怎样做效果评价,就十分为难了。更不用说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但是一旦落地做好了,就是秒天秒地,看美国多么忌惮TikTok就知道了。谷歌、脸熟、推特(现在叫X)都打不过,就应为推荐算法太厉害了。

  • 法律法规限制:大家最常听到大数据的问题可能就是大数据杀熟、数据茧房、算法控制等弊端。最有价值的数据是能变现的,就是让消费者愿意掏钱的算法。但是肆无忌惮的收集用户信息、使用爬虫、区别对待的算法都是会触发隐私法规的。不管是欧洲的GDPR、美国的CCPA、国内的个保法,都是为了限制算法的滥用。

  • 数据隔离(壁垒):大数据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够大,但是因为大家都甚至自己掌握数据的价值,轻易是不会拿出来分享的。譬如你想要有一个房产价值分布的大数据模型,光收集这些数据就很头疼。不是国家政府、大企业很难有足够的数据量支撑作出有价值的预测。

(六)智能化(2022+)

智能化热度能迅速起来是因为2022年底ChatGPT3.5的横空出世,一夜之间职场就业就风声鹤唳,一场场的“变革”呼之欲出。到2023年的今天,自己的解决方案不有点AI功能都不意思拿得出手。老黄的计算卡,H100更加成了理财资产。AI崛起第一个被裁员优化的人竟然是OpenAI的CEO。国内数百个算法大模型争相建立,本渣用得最顺手的是清华的GLM模型,免费,还能画图。而且已经有很多的人已经靠这个来赚得第一桶金。如Pika。本渣的前同事也出来创业做AI的卖课了。各种AI的证书也层出不穷。就年今年的俄罗斯普京经这会直播都大谈AI的不可阻挡趋势。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新闻报道AI的新贡献。

然而AI之争更多的不是应用场景之争,也不是算法之争,因为中美差距在这两个方面的技术差距绝对不大于2年。最终大家的使用场景都会成熟,而真正的竞争点是在更加基础的算力之争,因为你每次使用都要调用算力。就是谁有更多、更方便调用、更通用的算力、更先进的计算芯片、更多的能源来支持AI运算,因为AI是赢家通吃的玩法。就好像当年网络门户的雅虎、搜索层面的谷歌、网络社交的脸熟、电动汽车的特斯拉、智能手机的苹果,在全球一旦成为消费惯性,就很难被逆转,整个市场就会被彻底的垄断。

企业自己开始AI,不是烧钱能烧出来的,这里更多是产业话事权的竞争。因为AI已经涉及的底层工业基础、知识、人才都达到高精尖科研级别,只花钱已经买不来任何优势。更多的只是跟随,甚至只能是接入。以为AI算力最终会变成电力、自来水、网络、云计算一样的公共服务产品。按量或按时计费,也是继续拉开贫富差距、经济差距的战略资源。现在企业不主动去寻求,最终也会使用得上。因为好像电力系统一样,巨大的基础设施(算力设施)的投入,必须要全民普及才能回本获利,不然肯定会是一笔亏本买卖。

(零)前言

不少的企业在提升自身管理效率和能力的时候,都趋向于购买一些现成的IT系统。如:

业务类:
  • 财务管理(一般指总账、应收应付、资产、财务报表)
  • 全面预算管理
  • 费用控制管理
  • 电子档案系统
  • 办公自动化(OA)
  • 即时办公通信(IM):企微、钉钉、飞书
  • 企业资源计划(ERP)
  • 精益制造系统(MES)
  • 高级排程系统(APS)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 产品设计管理(PDM)
  • 项目管理系统(PMS)
  • 供应链管理(SCM)
  • 仓库管理(WMS)
  • 单据管理系统(OMS)
  • 电子商城(ES)
  • 客户关系管理(CRM)
  • 供应商关系(SRM)
  • 人力资源系统(HRM)
  • 营销自动化(MA)
  • 客户数据平台(CDP)
  • 数据管理平台(DMP)
  • 商业智能(BI)
  • 收银系统
技术类
  • 防火墙
  • 集群管理(虚拟)
  • VPN
  • 官网
  • 开发工具(DevOps、Git)
  • 数据库
  • 操作系统
  • 云计算(iaaS、PaaS、)
  • 运维工具(容器、代理、负载均衡)
  • 杀毒软件
  • 办公软件(Office)
  • 邮箱服务器
  • 小程序、APP
  • UPS
  • 机房管理
  • 电力系统
  • 网络WIFI

(一)困局

如果一家企业有如此多的系统,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服务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年份、当中有不少的交集。在如今IT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运作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技术承载着降本的同时,更多向增长、决策、智能的方向深入。如何在保护基本盘的前提下,技术做升级改造而满足不断优化流程和效率的诉求,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信息孤岛、各自为战

信息孤岛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使用的独立系统越多,问题就越头疼。表现为:

  • 各业务部门口径不一致,如对同一事情名称叫法不一样,导致理解错误。如买错物料、跑错流程、算错数字等。
  • 重复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静态数据和业务数据,都要反复在多个系统中录入。如物料数据、人员数据等。
  • 以自己为准,不同系统的使用人都只以自己的系统数据为准。导致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特意为止的在保护自身利益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如对KPI的计算方法,对利润率的计算方法等。
重复建设、系统臃肿
  • 不少软件都有自己的长处功能,但是也会有一些跨界功能。譬如ERP里面的进销存、生产、财务都能管理。但是对比专业的预算、成本、物流、客户管理、供应商关系、研发、项目管理等……都无法达到其深度,不少企业为了更加完善的单一业务功能需求,就会继续购买这些单一功能性系统,但是这些单一系统也会有自身的不足,譬如WMS系统无法做智能仓库拣货,又需要增加一个智能拣货系统,可能又返现智能拣货系统无法很好使用机器人拣货,又要新增一个机器人系统,最后又发现智能拣货只是规则设定无法很好自动优化,还需要对接AI系统来让其给出优化建议。而ERP、WMS、智能拣货、机器人、AI都需要有独特支撑的软硬件。而且还要起码一套开发环境和一套测试环境,还要有硬件沉余来以做灾难备份。
  • 不少的系统之间都需要有对接来进行信息互通,譬如刚刚的例子,公司有了ERP系统,预算、成本、物流、客户管理、供应商关系、研发、项目管理等独立系统全都要对接到ERP,并且基本上都需要进行开发,预留接口资源等。一旦接口出问题,或者某个系统卡壳了,可能不少也会就会瘫痪。为了对接可能会继续新增服务器、数据库、网络控制等,环节越多,出问题的概率就会越大。
无形成本 无形风险
  • 不少企业对IT信息化的成本计算更多只是购买成本,然而根据统计购买IT设备、软件、人工、咨询等的费用,平均只是总体拥有成本的22%而已,也就是有78%的不可见成本是没有被计算进去的。如:系统的挑选成本、人员的培训学习成本、配套的公司制度流程变更成本、后期的运维和调整成本、升级和售后的成本……
  • 其中最大的是使用成本,越是复杂的系统,使用成本就越高,并且沉默成本和失败风险成本也越高。并且为了让员工能做好复杂系统的使用,通常会使用激励方式来压低怨气。如果压不住的话,可能也会损失一些资深优秀的员工。
  • 企业上管理系统的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不少时候都是事与愿违,反而增加工作量和人员成本。维护主数据、系统问题、系统稳定、升级调整、工作扯皮等问题肯定是会伴随一个新系统的引入而发生,系统工程越大,这些问题就会越多。

(二)解困

那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困呢?在IT行业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系统解决上面的信息孤岛、系统臃肿、成本风险等信息化建设的后遗症问题。但是肯定是无法根除,更多是选择自身合适的方法方案。

外包

IT信息化建设的事情、问题确实很多。但是如果在企业不差钱的时候,把问题外移剥离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请供应商来把这些繁琐的工作全部外包,作为甲方、需求方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好。但是这样的成本是最高,并且外包之内可能还有总包、分包等无法控制的问题。层层加价之后的成本还会进一步推高。

自建

自建IT团队,开发、实施、运维等,一些关键的系统可以自己研发,或者做二次开发,从而减少购买更多的系统来减缓以上的问题。但是缺少技术背景的传统业务公司很难做到,甚至系统管理员都是某些业务主管兼任的,管生不管养的情况非常多,通常是除了问题事故的时候才会找供应商来解决。

需求简化 过程分步

很多企业在选型的时候希望找一款强大而又能支撑其未来数年发展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大量的需求都是遐想出来的,虽然是进过基层收集意见、中层总结提炼、高层决策判断,但是不少时候选择到的解决方案都是问题不少,这是往往因为急于求成。

  • 一次性上太多的功能,导致卡壳的流程过多。因为每个流程功能都是需要再实际使用中打磨,并让员工慢慢接受的。一下子来大幅改动工作习惯的做法,一般只会引来抵制。哪怕是更好更方便的功能流程,都会有潜在抵制者的,更何况90%的所谓优化都是理想主义,不同人在不同场景和立场有不同的看法。建议一次性不要改动超过20%的日常工作习惯,建议采取阶段启用上线,哪怕是现成的功能都不要一下子上线启用。
  • 从0到1的工作和从1到N的工作要分开两步走。譬如有一个功能,可以一下子推行到10个部门或公司,但是建议还是先推行到其中的一个部门或公司,收集好经验和建议再往下推行。
  • 由粗到细,如审批流程很多企业非常喜欢一开始就拍脑袋建立十多人甚至数十人的的审批业务流程,结果没有一条是能走完的。这个时候还不如由一个业务流程管理员代跑一下再,让相关同事都知道有这样的流程变更再慢慢加入系统中。再如很多时候会把、物料分类、成本分类等需要分类的工作和规则讨论的非常细,但是一旦执行起来这些分类就没人认识,也难以维护。
功能简化 化整为0

从最求大而全变成最求小而美,把业务、流程、数据、人员都进行细分拆散。就是原本想一张单跑完的工作,拆成多张单。原本是一个模块做完的事情,变成多个模块联合调用来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一个业务过多人参与,流于形式,没有责任人。不论是业务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系统负责人等。要做到这一步有两种IT方法可以参考:

  • 低代码:低代码就是让业务的新建和变更都更加简单,不用依赖开发。
  • 云原生:云原生是让系统功能之间能更加独立但是对接起来更加灵活方便。
0%